王育琨:中國為什么不出喬布斯?對中國為什么沒有出現喬布斯這樣的提問,有許多人會從環境、體制、文化上找. . .
對中國為什么沒有出現喬布斯這樣的提問,有許多人會從環境、體制、文化上找原因。說者有根有據,邏輯鏗鏘有力。聽者也樂意順從,以便為自己的漫不經心找到最舒服的理由。中國想出喬布斯這樣的人物嗎?先去改革宏觀體制吧。不然,別想有喬布斯出現。
喬布斯調皮搗蛋被老師送回了家。父親卻以平靜但有力的態度向老師闡明:“這不是他的錯!如果你提不起他的興趣,那是你的錯”。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常常被正大光明地剝奪了。喬布斯卻擁有一個好奇心的天然守護神。
對中國為什么沒有出現喬布斯這樣的提問,有許多人會從環境、體制、文化上找原因。說者有根有據,邏輯鏗鏘有力。聽者也樂意順從,以便為自己的漫不經心找到最舒服的理由。中國想出喬布斯這樣的人物嗎?先去改革宏觀體制吧。不然,別想有喬布斯出現。
其實,喬布斯在美國也是個異端,并不是美國體制的必然產物。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時的成長環境。稻盛和夫在他的原初花園中,得到了雙親的信任與放任,于是早早地從膽小怕事的小孩變成了孩子王。喬布斯自己也認為,他的性格形成,與他有一雙1000%的父母分不開。1000%的養父母,從來沒有讓喬布斯有被人拋棄過的感覺,反而一直讓他覺得自己很特別。而更多的中國父母,卻一直要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自己的權威。
父親把對機械和技術的熱愛很早就傳遞給了喬布斯。他放手給喬布斯去做:“史蒂夫,從現在開始這就是你的工作臺了。”父親什么都會做,家里缺個柜子,父親就會做一個。即使隨著年齡的增長,喬布斯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被領養的,他還是越來越喜歡跟爸爸粘在一起。給家里搭柵欄的時候,父親會遞給跟屁蟲的喬布斯一把錘子,他們一起干活兒了。
老喬布斯的設計感很好,他認為把柜子和柵欄的背面制作好也十分重要,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完美!這樣的熏習,成就了喬布斯后來撬動地球的支點:追求極致的妙用。無論是有人看到的地方還是無人看到的地方,他都堅持這一點,以至于被自己一手創建的公司清除出門。在原則問題面前,喬布斯從來就不動搖。
老喬布斯也曾離開過技術去建房子賣,賣不出去一夜之間就破產了。但老喬布斯從來沒有去學會圓滑詭詐,他做回了他的老本行——機械師。破產了,也不改秉性,這一點讓喬布斯很欽佩。他知道了有比在經濟上成功還重要的事,那就是恪守你的原則。他被蘋果公司驅逐后,一點不改他追求極致的本性,依然把所有財富都投入在一般人看來毫無價值的事,老喬布斯給他植入了一顆追求極致的種子。這顆種子不斷得到灌溉和滋潤,終于有一天讓喬布斯發現,他一貫佩服和追隨的父親,有時比他知道的東西少。第一次發現自己比父親聰明可沒有多少喜慶。這個發現讓他震驚,讓他孤獨,讓他離群索居,讓他脫離了世界!他不能不憑借自己的判斷力去走出選擇。一種巨大的使命感和責任,一種巨大的承擔降臨到他的頭上。此后不久,他不僅發現自己比父母聰明,他還發現,父母接受也知道這個事實。正因為如此,他們還送他去好學校,可以為他做任何事。
父輩常常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沖動,一如公司的高管或老板,極不愿意承認部下比自己判斷準確或聰明。而老喬布斯卻以真實的狀態告訴喬布斯,那樣太傻了。不行就承認不行,還要創造條件讓兒子快些超過自己。
好奇心是人生最大的瑰寶。可惜,這個好奇心常常被看上去不可一世實則毫無價值的東西給剝奪。喬布斯也曾遭遇過這種危險!惡作劇常常是少年天性萌發的契機。喬布斯好這口。有一次明顯出格,在老師的椅子下面點燃了炸藥。她嚇得都抽搐了。
喬布斯被老師送回了家。不過父親卻以平靜但有力的態度向老師闡明:“這不是他的錯!如果你提不起他的興趣,那是你的錯。”喬布斯的記憶中,在讀完三年級之前被送回家兩三次。父母從來沒有因為他在學校犯錯而懲罰過他。
這是奇妙的經歷。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常常被正大光明地剝奪了。就為了要舍棄自己的原初沖動,無條件臣服一些教條。老喬布斯是喬布斯好奇心的守護神。
在喬布斯身上看到一些東西的,不只喬布斯的父母。快上四年級時,一名干勁十足的女教師泰迪,在觀察了喬布斯幾個星期后,她意識到對付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收買他。有一天放學后,她給了喬布斯一本練習簿,上面都是數學題。她看著喬布斯淡淡地說:“你把題目做完之后,如果大多數都做對了,我就把這個給你,再送你5美元”。一種從來不曾有的沖動,讓喬布斯兩天就完成了作業。幾個月之后,他不想再要獎勵了,只想學習和讓老師高興。后來,她被喬布斯譽為:“生命中圣人”。
想想今天中國的家長和老師,為了考試成績,不惜泯滅孩子的好奇心。他們要在孩子那里證明,他們這些施教者是最棒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發育,不管孩子們一生的福祉——好奇心如何培育。他們是為了顯擺自己,而不是為了啟迪孩子。
可能會有人說那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何為社會大環境?社會大環境,是每一個人心境的映照和集結。不可否認,“社會環境→心境→心性”的邏輯次第,也不可否認“心性→心境→社會環境”的邏輯次第。相對而論,后者的邏輯更為基本。
唯心所現,唯實所變。推給外界很容易,改變自己的內心難。當下最為重要的是,每個人回歸內心,是修好自己的這顆心。唯其如此,才可以靜勝躁,喚醒孩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王育琨(微博),作者系北京大學民營研究院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