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規模發展之后,要滿足的絕不僅僅是“裝逼”的訴求。可穿戴設備未來發展空間比智能手機要大,因為. . .
11月22日,筆者參加了由中國移動研究院主辦的“移動LABS無限論壇——可穿戴設備專場”,論壇上有人認為,可穿戴設備只是“圈內熱”,普通用戶大多沒有感覺,因為絕大部分產品并沒有解決用戶真正的剛需問題。720健康管家創始人(飛象網CEO)項立剛拋出觀點,當前可穿戴設備至少滿足了“裝逼”這個剛需,贏得陣陣掌聲。盡管筆者不傾向于贊同,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確實是如此,無可辯駁。
可穿戴設備規模發展之后,要滿足的絕不僅僅是“裝逼”的訴求。可穿戴設備未來發展空間比智能手機要大,因為它可以與人體更加緊密的結合,可以為用戶提供關于身體或所處環境的實時監測、數據分析及合理建議,在此基礎之上,強化身體、增強感官、提升日常不具備的能力。相對于智能手機來說,可穿戴設備更像人體的一個器官。
前景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兩大問題擺在面前:面向用戶,可穿戴設備從中看到中用,還要經歷哪些路程?面向產業,可穿戴設備從燒錢到賺錢,還需要經歷多長時間?結合論壇分享及個人看法,筆者進行如下梳理總結。
從中看到中用,可穿戴設備產品登堂入室,還需要實現“三個跨越”
用戶需求一直那里,無論是生活中對健康、對便利性的需要,還是工作上解放雙手、遠程支撐的訴求,大多沒有得到很好滿足,或者目前沒有更好的方式滿足。從普遍性來看,可穿戴設備中看不中用,說到底還是產品問題。解決這些共性問題,需要實現三個跨越:
一是元器件的跨越。元器件的質量、性能、大小、材料等決定著產品的功能與用戶體驗。與用戶最直接相關的,首當其沖的是電池,如果續航能力不強,經常需要充電,很容易引起用戶反感。在解決耗電問題上,一種方式是平衡性能與功耗之間的關系,有所取舍;另一種就是探索新的供電方式,移動研究院的黃院長提出,既然是可穿戴設備,可以考慮將人體散出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供電,這也是一個可以研究的方向。
二是用戶體驗的跨越。視覺感受問題容易解決了,畢竟大部分用戶不會過于刁鉆。困難的是功能問題。交互方面,隨身佩戴產品如手環、手表,沒有屏幕的話,體驗會很差,不能直接與產品交互,給人感覺這就是個數據收集器,用戶想看到相關分析數據、結果必須依賴于手機和電腦,體驗不佳。在交互方式上,如果屏幕小,利用觸摸方式感知很差,可以可慮通過聲音、眼睛動作等方式使得交互更加人性化。功能數量方面,大而全的設置要么功耗較大,要么大多功能閑置;小而專是一個方向,以更集中的方式解決用戶的一兩個痛點。
三是與數據和服務結合的跨越。所有不提供軟件服務和數據服務的可穿戴設備都是耍流氓。可穿戴設備本身價值并不大,關鍵在于其獲得的數據與提供的服務,越垂直越深度往往價值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用戶要的不只是數據,大部分用戶對一些數據本身是沒有概念的,經過分析得出的結果和解決方案才是最重要的。所有數據監測不準的可穿戴設都是耍流氓。不準確的數據會降低用戶的信任感,如果是健康類數據,如測試心率、血壓,不準確的話,容易出事情。如果數據不準確,基于數據的分析及解決方案都是空談。如果監測慢性疾病的設備,能夠通過CDC健康認證等,則會大大增加用戶的使用信心。
從燒錢到賺錢,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達千億級,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做可穿戴設備之前,需要考慮好自己能夠燒多少錢。對于絕大部分企業來說,燒錢到產業規模化發展的一天,可以說是迎來了曙光。在這之前基本都是戰略性投資與布局。那么,多大的市場才是規模化發展的引爆點呢?至少千億級。對于整個產業是否賺錢,涉及維度較多,這里僅從市場規模進行測算。
市場調研機構ABI Research預計,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達4.85臺。BI Intelligence認為,鑒于目前該行業的前景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2018年出貨量將達3億臺。而根據艾瑞咨詢調研與預測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可穿戴設備均價300元/臺,2016年大約230元/臺。考慮到全球產品均價高于國內,以及可穿戴設備整體市場均價呈下降趨勢,預計2018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約在700億元-1100億元左右,保守估計,2019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將達千億級,成為規模化發展的引爆點。
在走向千億級市場規模的過程中,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配合,解決共性問題
1、專有設計平臺推出與推廣。類似于手機產業鏈上的MTK交鑰匙平臺,對于推動可穿戴產業成熟具有重要作用。飛思卡爾基于混合ARM架構的一體化可穿戴開發平臺解決方案能幫助可穿戴企業更快速的落地產品。英特爾在該領域也有所布局。2015年各大處理器廠商將陸續公布高度整合的低功耗硬件平臺和參考設計,這將進一步推動整體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規模,加快可穿戴設備的硬件成熟。
2、找到良好的商業模式,活下去。對于類似三星等企業,可穿戴設備是戰略性投資,短期內無需考慮商業模式的問題,以及賺錢的問題。而對于大部分創業型企業來說,前期要考慮通過硬件賺錢,軟件、數據與服務為硬件增值;在未來發展中,硬件利潤空間會減小甚至免費,通過數據和服務賺錢。所以當前階段,做硬件的要賺錢,做數據的要挺住。
3、完善產業生態以及教育市場。完善產業生態需要產業鏈各個環節共同努力,也包括產業聯盟的推波助瀾。這個過程中,運營商應該發揮更多的作用,無論是在資源的投入力度還是在數據與服務的提供上,應該秉承開放、合作的心態,促進產業良性發展。教育市場是整個產業的事情。在規模到達一定程度之前,要正確的引導市場發展、引導用戶消費,產品多樣化、渠道模式O2O等很必要,價格亂戰、抄襲之風等盡量避免。
作者:梅花園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