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由廣州研究院發起的半實驗性產品,不到兩年聚集了2億用戶,幾乎被安裝在了中國境內的每一部智能手機上. . .
我們不準備再談微信的商業化了,一切讓時間驗證。
其實有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微信在哪些方面改變了(正在改變)騰訊?這其實是微信價值體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一款由廣州研究院發起的半實驗性產品,不到兩年聚集了2億用戶,幾乎被安裝在了中國境內的每一部智能手機上,成為幾乎在移動平臺上替代掉QQ的另一個戰略入口。在這一切都發生后,騰訊整個公司因為微信發生了什么變化?
這兩天我和一些騰訊內部人士以及與微信團隊接觸較多的騰訊內外部人士都談到了這個話題。可以給大家總結一下心得和發現:
第一,微信是第一個騰訊內部有“人文情懷”的產品:
騰訊是個產品驅動的公司,這一點不假。但騰訊此前的大多數成功產品都具備一個共性:迎合與滿足其主要用戶群的需求,為其開發特性與功能,并從中尋找變現的商業模式。這也讓騰訊的大多數產品具備了相同的特征:“主流用戶”容易上手,產品功能大而全,花哨不怕復雜,考慮用戶感受的細節到位,但不美觀。有什么樣的產品經理就有什么樣的產品——從最大的產品經理馬化騰開始,一直都是這種最樸素和徹底現實的產品觀念。
但微信的出現改變了這些——其實不光是微信,包括張小龍主導的其它產品,都能看到一些不尋常的痕跡。比如QQ郵箱登錄頁面上的海子的詩或許巍的歌,比如微信登錄首頁上的邁克爾杰克遜的歌詞:“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對的”,比如同樣是微信首頁上鄉間小路的隱喻,以及向喬布斯致敬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些元素從未出現在此前騰訊的任何一款產品上,而它們都出現在了微信上。
這些交雜著中國本土與西方人文色彩的元素決定了微信是騰訊歷史上最“不一樣”的一款產品——事實上它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它擴張了騰訊的用戶基礎:更多原本不是QQ用戶的人卻成了微信的用戶,而既有的QQ用戶也大部分遷移到了微信上。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微信并不是一款單純迎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它發現和創造了很多用戶的需求。這在騰訊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而這些關于技術與哲學人文的迷思,第一次在騰訊被灌注到了一款面向未來的產品中。
第二,微信是騰訊為數不多的“極簡主義”產品:
前面提到騰訊在QQ的平臺上,從來不介意產品的復雜——用戶似乎并不以此為忤。但在微信上,一點點“過度營銷”的跡象就讓很多用戶怨聲載道。但話說回來,微信是騰訊歷史上為數不多靠簡單取勝的產品。
張小龍曾分享過Twitter讓他眼前一亮的原因:一個簡單的規則構造出一個復雜的世界,然后由用戶推動這款產品(請注意,是用戶推動,而不是第三方應用接入的推動)。這符合他的產品理想主義。因此,微信從一開始的產品邏輯就是簡單的——盡管在后來的版本升級中疊加進去更多的功能(如朋友圈、第三方插件和公眾帳號等),但它們在一款應用內的聚合和操作并不是太復雜。而正如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樣,張小龍對微信產品的基本要求是:簡單、好玩、關注用戶體驗,避免定義復雜的邏輯和形態。
而那些希望微信無處不在可以有營銷機會的人,往往是從根本上忽略了微信從一開始希望做一款簡單產品的初衷。
第三,“微信理念”正在騰訊其它產品線落實與推廣,騰訊產品文化發生轉變:
而據說這種“極簡主義”的追求、科技與人文的交互等張小龍的產品哲學在微信團隊內部已被奉為“圣經”。據一名與微信團隊負責合作伙伴關系的員工打過交道的某知名公司市場部人士透露:該名員工在提及張小龍的產品邏輯的時候幾乎能倒背如流如數家珍,說到激動的時候整個身體都禁不住抖了起來。
這個細節的確有些“神化”某個人的色彩——如果我們拋去那些顯而易見令人擔憂的理由不說,這至少說明兩點:1)馬化騰和騰訊的文化能夠兼容這樣的“異質”文化存在并讓它成為主流,實屬難得;2)騰訊內部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接受這種文化甚至變革整個文化的基因。
而至少從產品和技術架構上,根據我了解到的情況,這種變革已經開始了。
據悉,微信業務作為一項未來的戰略業務,在騰訊內部除了廣州研究院之外,最高層參與最多的人是騰訊的首席技術官張志東(Tony Zhang)。張志東是騰訊的創始人之一,而馬化騰目前在微信業務上的涉足,并沒有外界想象和傳聞的那么多。
由產品和技術架構的最高負責人張志東主抓微信,也證明了騰訊目前對微信的戰略思考,并不是更多傾向于商業化和運營層面,而更多的仍然是產品和技術層面。
而張志東本人也深受微信帶來的產品理念變化的影響,特別是極簡主義。
接下來的幾個月,人們將看到騰訊旗下各條產品線在產品架構上的大幅度“簡化”調整,也就是說,包括QQ即時通信、QQ空間、騰訊搜索和QQ手機瀏覽器等產品線都可能會比現在更簡單。就連離核心業務稍遠的騰訊網,也在被“簡化”之列,騰訊網的若干頻道都已砍掉了大量繁復的banner廣告位和過于復雜的內容架構——即便可能犧牲廣告訂單和利潤。
微信的成功意義并不在這款產品本身,甚至觸動了整個公司,接下來,我們讓變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