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裁員背后的猜測有各種版本,制造業疲弱、管理體制痼疾,降低成本等等,毫無疑問,海爾如此大規模裁員,. . .
關于裁員背后的猜測有各種版本,制造業疲弱、管理體制痼疾,降低成本等等,毫無疑問,海爾如此大規模裁員,必然與上述因素有或多或少的關系。透析近年來海爾的發展思路,轉型求變一直是其持續的動力。
哪些人被裁可能性更大?
據海爾公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期末,海爾在冊員工總數為86000人,2013年期末減少為70000人,同期公司人均創造利潤同比增長50%。2014年5月末,海爾在冊員工進一步減少為64955人。海爾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張瑞敏的計劃,今年下半年海爾還將減少5000人,主要面向中層管理者。
“外去中間商,內去隔熱墻”,這是張瑞敏對于組織結構調整的簡短概括,隔熱墻就是中層管理者。“查爾斯·漢迪有一句話,說企業的中間層就是一群烤熟的鵝,他們沒有什么神經,他們不會把市場的情況反映進來。”在張瑞敏看來,中層管理者在海爾的轉型中正在失去存在價值,“中間很多管理層都要去掉。不是必須要去掉,是互聯網逼著你去掉。過去海爾全國有3萬多個門店,信息需要一層層被上傳,從縣、市到地區,像國家行政體系一樣。現在有了互聯網,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上傳到網上。”
對此,有產業觀察界人士認為,中間層被“開刀”的可能性較大,一是因為本身價值的喪失,二是也與長期以來海爾中層對戰略執行存在“噪音”有關。
除了中層管理者外,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流水線上的人力也將逐漸被取代。“業務智能化之后,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張瑞敏表示。據悉,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不僅海爾,其他大型家電企業,比如美的、創維、格蘭仕、格力、海信、志高和奧馬等,也都在大量使用自動化設備或機器人。行業人士指出,制造業務的智能化勢必會減少用工數量。
但顯然,如此大規模的轉型,并不能簡單用自動化技術的普及就可以解釋。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表示,企業轉型不是靠裁員實現的。海爾裁員并非是智能化制造升級替代用工需求,而是組織結構變革形成的崗位價值的轉變。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轉型2007年,海爾開始創新轉型。近兩年,海爾轉型提速,張瑞敏在多個場合要求海爾向互聯網企業學習。隨著互聯網對企業管理的顛覆,張瑞敏提出要實現三方面的轉變:戰略的改變、結構的改變、薪酬的改變。在這一大框架下,“去制造業化”、“人單合一”、“創客”等理念,在海爾相繼被提出。
按照張瑞敏的思路,海爾從2012年12月進入網絡化戰略發展階段。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海爾將轉為平臺型企業,員工從執行者變為創業者,由員工創立的小微企業通過海爾平臺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隨著這一思路的貫徹,海爾的組織架構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原本的金字塔結構將逐漸扁平化。“海爾內部只有三種人:平臺組、小微組、小微成員,不再存在上下級的關系。平臺組主要是快速配置資源,小微組即海爾內部小的創業團隊,小微成員是由小微組決定招募進組的成員。”張瑞敏如此描述轉型之后的海爾。這有些超越外界對傳統制造企業的想象,“這個非常難,海爾探索了很多年”,他同時表示。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現在很多傳統企業在向互聯網方向轉型,但是企業的基因和基礎使得轉型很困難。當然,每家企業的情況不同,需要具體分析,但從整體上來說,這一波謀求轉型的企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面臨很大的風險。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指出,執行力也將考驗轉型理念能否真正得到貫徹。對于海爾這么龐大的企業來說,執行層包括底層員工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張瑞敏的想法,是首要問題;理解之后能否認同,認同之后又能否執行,現在看來這些都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