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李開復因為在微博上說到搜索相關話題而被微博禁言三天。李開復沒有默默被禁,而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 . .
前幾天,李開復因為在微博上說到搜索相關話題而被微博禁言三天。李開復沒有默默被禁,而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呼吁人們對此事的關注,并在被禁言第三天接受到《紐約時報》中文網的采訪。
在采訪中,李開復談到他在社交網絡上的身份塑造、他如何通過微博獲取信息……
事實上,李開復通過現身說法,成功把這場采訪變成創新工場投資產品“微脈搏”的廣而告之。
他說,通過“微脈搏”他可以最高效地看到他最重視、最應該出現在他視野里的微博信息。別看他名義上關注450人,實際上,哪怕他關注上千人、上萬人,他通過該工具每天也只看排在前面的兩三百條信息。這些信息的排列依據是話題、轉發量、爆發速度與他過去的閱讀點擊習慣。
新浪微博自己也開發了智能排序,但李開復說他對新浪做的那個不喜歡,而這個工具幫助他解決了問題,他每天只需在早六點到七點、晚八點到九點查看這些信息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他上微博時間固定的話,他怎么能保證發布時間點足夠分散與隨機呢?同樣是軟件幫他弄。
它讓我的轉發可以分散開來, 在分散轉發的時候,我當然自己會留意說,這個東西是有時效性(time sensitive)的,我現在就要轉,這個東西等半小時也不差,這個東西明天發也可以,這自然地能夠讓我的微博在一天的黃金時間比較集中地發出,但是絕不會有一小時發出兩條的情況。
李開復說,“這是我們理工科的思維。”
他不隱諱地說,“我的粉絲就是這么來的,告訴你實話。”
這種機器+人工的結果就是,他的粉絲量從去年8月的20名左右排到現在的第四五名,而影響力,他排到全微博第一。
更多采訪內容,可以去紐約時報中文網查看,不過需要翻墻。
2月24日更新:以下為更清晰的描述,李開復在知乎的回答:
我的微博全部是自己發的,內容大概分布:10%當天原創(時事新聞評論、微博熱議等),20% 累計原創(不斷累計的,例如閱讀感言、網上看到的好東東、家庭趣聞、特別好的舊微博等沒有時效性的),50%工具輔助轉發,15%員工的推薦建議(例如國外趣聞,國外投資文章、科技投資好文),5%“私信投稿”。
每半小時發一條是因為用工具定時,但是每條都是我挑的。用工具是因為我的空閑時間無法和黃金時間(早上9-11,下午3-5,晚上9-11)匹配對應,而且不能太頻繁地發(會刷屏)。流程大約如下:
①、早上6點上微博,工具自動整理昨晚10點睡覺后8小時里面最有價值的約100條微博,看一遍,邊看邊決定那些轉發點評,定時在黃金段每半小時發出(若有時效性特別重要的,就馬上發;如果當天微博較少,就一小時一條)。
②、6:30轉發完畢,然后看累計的投稿、累計原創、員工建議,再定時幾條。
③、有時間的話,再看看工具里面的關鍵詞監控和引爆話題,再去搜索一下當日大事和重要關鍵詞,如果還有時間,就看看我最認可的幾個人有沒有發什么。
④、最后再基于上面工作和其他感觸靈感,發當日原創。7點結束。這樣通常上下午約10條微博就定好了。
上面的流程,上班時間再抽30分鐘來再做一次,下班后再抽30分鐘再做一次。一天3次,共2小時,就運營結束了。(如果有碎片時間,也會用手機上上微博)高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