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交際力能否通吃?大部分人都善于結識新朋友,但卻忽略了“保養”和“推進”朋友關系,所以熟人永遠只是. . .
導語:你的交際力能否通吃?大部分人都善于結識新朋友,但卻忽略了“保養”和“推進”朋友關系,所以熟人永遠只是熟人,無法成為幫你兩肋插刀的朋友。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龍溪微微
我的朋友小熊最近很郁悶,因為她的職業定位出現了混亂。默默無聞地當了幾年平媒編輯后,她再也無法忍受朝九晚五的文字生涯,希望跳槽進入一家外企的 公關部門,從事品牌推廣和媒介宣傳等“活潑一點的”工作。但是,她的男友大熊一句話就把她完全否定了——你不適合做公關,你不是這塊料。
小熊很委屈:“我又沒有去試,你怎么就知道我做不了?”
大熊說:“我太了解你了,你性子直,喜怒哀樂形于臉色,公關是一個對人際交往能力要求很高的活兒,還有很多烏七八糟的應酬,所以你不適合。”
小熊不服氣:“我覺得我的人際交往能力一點也不差啊。而且,社會在發展,我要做的不是從前那種煙酒公關、美人公關,而是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關系專員。 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受眾了解你的產品,信任你的公司,如何與媒體建立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這些都不是你整天陪客戶喝酒就能搞定的,你明白嗎?就算工作需要拼 酒,我酒量也不差啊?”
大熊說:“你的優點是自信,缺點是太過自信到固執,看不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
小熊抓狂,跑來問我,怎樣的人才可以做公關?怎樣衡量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沉重地說——關于人際交往這個問題,老衲也思考了很久。我很有興趣和你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衡量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強,主要看他經常和什么樣的人打交道。比如,一個人有很多朋友,分布在社會 各行各業的中、高、低端,而且他和這些朋友的關系處得不錯,一旦需要幫忙對方出得上力,那么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強。反之,如果一個人有很 多朋友甚至鐵哥們,但這些朋友除了他的同事,就是他的同學,這說明該人朋友圈結構單一,社交范圍狹窄。
衡量人際交往能力的另一個標準,要看你的朋友比你強還是比你弱。如果一個人有很多優秀能干的朋友,這可從側面證 明此人的實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反之,如果他的朋友混得大都和他差不多,甚至還不如他,那說明此人可能存在“選擇性交往”的心理傾向,即僅樂于與自己水平相 仿的人或實力較弱的人交往,對強者存在心理畏懼和敬而遠之的心態,從而導致交往障礙。
此外,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強,要看你是否“通吃”。如果你的朋友涵蓋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以上的年齡段,意味著 你善于向長者汲取智慧和經驗,樂于向年輕人汲取能量和活力,這都有利于提高你的職場競爭力。如果七零后只跟七零后交朋友,六零后只認同六零后的價值觀,八 零后只喜歡和八零后玩兒,那么這種隔閡和孤立在職場上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
討論到這里,小熊扁扁嘴快哭了,你說的那幾條我怎么占全了?事實上,小熊確實有很多肝膽相照的好朋友,但這些朋友對她進軍公關領域沒有太大幫助。她 性格爽直,富有親和力,和同齡人很容易打成一片,但和高層領導和老板打交道時,她卻有些怯怯的。她有機會結識很多位高權重之人,但逢年過節,她只記得給自 己的好朋友群發短信。有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她習慣用“君子之交淡如水”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因為在傳統教育里,遠離權貴似乎是清高的表現,刻意經 營似乎是諂媚的象征。
其實,小熊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一個縮影。大部分人都善于結識新朋友,但卻忽略了“保養”和“推進”朋友關系,所以熟人永遠只是熟人,無法成為幫你兩 肋插刀的朋友。與人交往,你也許需要一點勇敢和一點幽默。維護人際關系,卻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和耐心。如果你能從經營人際關系中體會到付出的快樂,那么你 真的很適合干公共關系這一行!